01
“怎么被咬了,也不跟我们说?”
时至今日,姜先生想起自己对女儿说的这句话,只剩下痛彻心扉的懊悔。
从19日到现在,短短一个月时间,姜先生为治疗女儿已花费了数万元。
他每天睡在停在医院外的车里,只是为了保证能随时见到女儿。
一切,都只是因为5月份领回家里的一只小狗。
今年3月,住在杭州的姜先生家里,捡到了一只狗,但由于狗表现出了咬笼子等等攻击性行为,姜先生一家人随后把狗放走了。
5月份,他们又从朋友家里接回了一只小狗。
原本一直都相安无事,直到9月,家里的弟弟被狗咬了。
这时,姐姐突然说到自己7月份也被家里的狗咬过。
“怎么被咬了,也不跟我们说?”
情急之下,爸爸说了一句语气稍重的话,这让女儿闷闷不乐、欲言又止。
考虑到女儿没有出血,只是破了一点皮,家里人便没有往心里去。
只是百分之一的可能,发生时,便会沦为百分之百的不幸。
11月6日,女孩晚餐后出现手发麻、呕吐的症状,送到医院后开始逐步进入昏迷、脑死亡状态。
看了这条新闻,真的无比痛心。
如果,当初被狗咬伤后,女孩能在第一时间告诉父亲自己的真实情况;
如果,在女儿含含糊糊回答不清问题时,父母能多一点耐心,别存侥幸心理;
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。
很多时候,父母的“看不见”,和选择性忽视,对孩子来说,不仅是心理的伤害,更可能是致命的打击。
父母的关注,是对孩子最大的爱。
02
作为父母,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?
当孩子放学回家,兴高采烈地向你讲述他在学校发生的事时,你是否因为忙着做饭,对孩子说的话心不在焉;
或者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伤心回家,你没有问发生了什么事,还责怪孩子太笨老受欺负;
孩子高兴地告诉你,他考试考了好成绩,你不但没有表扬孩子,却警告孩子不许骄傲
在生活中,这些事情在父母看来都是小事,却不知道这些父母认为的小事,对孩子无形中造成看不见的伤害。
如果父母一直对孩子的感受充耳不闻、视而不见,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。
有位家长曾经在论坛分享过这样一件事:
她带女儿去新的兴趣班时,孩子一直闹情绪不进教室,直到看到妈妈不耐烦生气后,才不情不愿地进去了。
之后一段时间,孩子也提过几次不喜欢这门课,老师也表达过孩子不太适合。但她想着小孩都那样,坚持一段时间,适应了就好。
直到后来,偶然一次看课堂监控。
视频里,孩子孤独地坐在角落里,课间休息玩游戏时,被一个小男孩不小心从队伍中推搡出后,默默退回到角落。 整个过程中,孩子就好像一个被“遗弃”的布娃娃孤零零地掉在地上。
回家后,她抱着女儿问:“可以和妈妈分享一下今天的课吗?”
可孩子除了有些紧张外,一句话也没说,她也没有再继续追问。
等到睡前,在孩子最放松的状态下,她重新问起:“怎么今天没有举手回答问题呀?”
孩子观察了下妈妈的神色,发现是微笑后,才小心翼翼地说:“不想举。”
“为什么?”
女儿没有回答,反而突然冒出句:“妈妈,你不生气吧。”
听到孩子这个没头没尾,答非所问的答案,她一把抱住女儿,眼泪夺眶而出。
每个孩子,都曾尝试将自己的需求告诉父母,但我们不以为意地忽视,让他们以为父母不愿意“看见” 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而正是这些一次一次的“看不见”,切断了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。
03
很多家长根本察觉不到自己忽视孩子了,他们经常会觉得“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”,但有时候看似不起眼的一件事,却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。
情感忽视分为两种:短期忽视和长期忽视。
短期忽视是急性的共情失败。比如,发生一件“大事”,但却没人给他共情、帮他缓解压力。
而长期忽视则是一种慢性的共情失败,就是长期都这样,孩子也习惯了,但是久而久之,孩子同样会忽视别人的感受与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。
比如,一个会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长,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会关心孩子的情绪:“这件事让你感到很难过?”,于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绪状态是“难过”;
而情感忽视的家长,对孩子郁闷、难过采取无视孩子的态度,或者嘲笑孩子的软弱。久而久之,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,为什么会难过,不明白自己的内在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。
04
那么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怎样的?父母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出现情感忽视?
1.跟孩子有情感连接。孩子遇到问题愿意跟你沟通
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,小时候他很渴望父母能给他多点关注,每次放学回来,当他想跟妈妈一起分享下学校发生的有趣事情时,妈妈的回答永远是:作业做完了吗?慢慢的,他变沉默了,跟父母沟通也越来越少,最后连跟父母说话的欲望都没有。
所以,多跟孩子互动,多回应孩子的情绪,多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,这样孩子遇到问题时才会愿意为你敞开心扉。
2.父母会回应孩子的情感
奇葩说辩手傅首尔在《奇葩成长说》中说道:“当孩子表现出调皮捣蛋的行为时,父母应该先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。”
心理学家武志红,在《为何家会伤人》一书中也曾分享过一个案例:
孩子打电话说再也不要去上学,在母亲持续逼问后,才说出原因。原来是因为他英语成绩差,老师又是火爆脾气,每次的当众批评,让他觉得很丢面子。
之后,孩子母亲在武志红老师的指导下,重新换了劝导策略:首先告诉他,英语成绩不好是他自己的问题,而老师当众批评他如果让他感到不舒服,可以私下和老师交流。在得到母亲的肯定和安慰后,男孩终于打开心结,决定继续好好上学。
孩子在向父母表述一件事时,通常会为了得到大人的注意而放大结果。孩子很多看似不理智的行为,都有着它背后的原因。
此时父母真正要做的,不是第一时间去解决孩子的问题,而是应该选择去关心孩子的情绪。然后再找一个恰当的时间,在孩子自然倾听的过程中,去慢慢讲道理。
3.帮助孩子将情绪化为行动
举个例子,当孩子感到抑郁时,他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不想跟任何人说话,这是孩子应对悲伤的习惯性行动。
事后,你可以鼓励孩子,让孩子寻找一种更合适的、科学的排解悲伤的方法。比如:打球或者跑步,让自己动起来,不要让自己沉溺在负面情绪中不能自拔。
情感交流是和孩子相处中最重要的一环,当孩子向你发出情感需求时,你能够做到尊重、倾听与接纳,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我们面前敢笑敢闹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
这,才是父母给孩子最深的爱。